中国园林网6月9日消息:一直在外务工的汪爱女,去年辞掉工作回到老家,将自家的3层小楼改为民宿,“几个月下来,家中5个房间几乎天天爆满,每日收入近千元。”汪爱女说。
村书记汪德刚告诉记者,因为游客多了,村里农家乐已发展到19户,去年一年,接待的游客就突破了一万人。
“五水共治” 换来绿水长流
汪爱女的家在大山深处的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不仅地处偏僻,还因为脏、乱,之前鲜见游人,村民也纷纷外出打工。去年,龙门村借助浙江大规模开展的“五水共治”,在对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对村庄实施整治和改造。
因为有了好山好水好空气,这个曾经脏乱的穷乡僻壤,摇身变成了游人如织的生态景区。
龙门是浙江很多地方的一个缩影。开化县领导说,变化缘于“五水共治”,生态优势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本转化为富民的资本。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素有江南水乡之美称,然而,因为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江南水乡为水发愁。因为多地市民相继“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还曾引发全国的关注。
2013年年底,一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水共治”行动在浙江打响。短短一年,全省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道4660公里。
与此同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环境整治“组合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排放双控制;对铅蓄电池、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六大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建立“河长制”,实行河道保洁机制。
据统计,去年全省累计关停、搬迁养殖场7.46万个,提升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场24669个;56个县(市、区)的24213家重污染高耗能行业企业被关闭,8266家实施整治、提升;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73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3.17亿平方米。
“前所未有的整治力度,让浙江水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面对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说,2014年,全省地表水三类以上水的比例由41.9%提高到63.8% ;劣五类水的比例从近30%下降到10.4%。
曾经被水晶加工染白河道的浦江县,关停水晶加工户近两万个,淘汰水晶设备近10万台,462条“牛奶河”就此彻底消失,浦阳江断面水质从连续8年的劣五类恢复到三类水质标准。桐庐县的83条主要河溪全部可以“下河游泳”。
如今,在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条条绿道生机盎然,片片河滨绿地花木扶疏。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华蓉告诉记者,境内9条河流、所有乡镇22个流域,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达标率均为100%,县域出境水水质Ⅰ、Ⅱ类天数比例达到99.1%。“地表水常年达到国家Ⅰ类水标准,通俗点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李华蓉说。
治污治出美丽乡村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不仅要把河流变得洁净清澈,更希望通过治水,打造出一个秀美浙江。
据统计,2014年,全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208亿元。到2014年年底,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接入和正在接入的受益农户达150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全省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42%。
马金溪边的开化县下淤村,结合“五水共治”集中整治后,村里的污水得到处理,禽畜实行规范化管理。“马金溪也不再是村民的‘垃圾场’了。”村主任叶志新说,最重要的是,关停了上游的污染企业,让水岸流域变得清洁而秀美。
去年,开化县还启动“治水造景”工程,对生态环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至今,全县种植景观林7981亩,建成景观大道145公里,彩化河岸150公里。钱江源、古田山、圣潭沟、长虹库坑园等A级景区和桃溪、下淤、姚家源等一批3A级景区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桐庐县在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行动、农村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农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的同时,把全县183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把每个示范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