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结束 看一个透明的田野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张学勤 日期: 2005/12/28 8:52:14
浙江园林网12月28日消息: “种地的人不了解土地”,这话听起来是怪怪的,但是,几千年来的事实,就是这样。农民在地里种什么,基本上靠的还是祖传经验。现在,这种状况将首先在浙江得到改变。最近,历时3年9个月的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宣告结束,取得一系列堪称史无前例的成果,第一次将浙江土地、环境等问题“透明”地摆放到了人们的眼前,这对我们发展高效农业、数字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很大的基础意义。
浙江清洁农地占八成7654平方公里土壤富含硒
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全国第一个省、部(国土资源部)合作的大型基础性调查工程,是一项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为主要对象的公益性、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具有示范性质的工程。
工程确定的调查范围为4361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为37737平方公里,滩涂与近海面积为5876平方公里。基本覆盖了浙江全省的主要农作物区。
调查成果显示:被调查的土地中,82%以上是清洁或基本清洁的。但是,在被调查的236.5万公顷农田中,也发现有31.63万公顷农田不适合种植无公害农产品。这些不清洁的农田,既有先天造成的,如特殊地层岩石、金属矿山、地球化学异常等;也有后天造成的,如城市周边的工业污染。
调查成果还揭示了污染土地中的具体污染物:是铅、汞、镍、镉等重金属,还是多氯联苯等其他化学物质。甚至连重金属的具体含量、化学物质的具体数量,也能给出“透明”的数据。调查成果特别提出,具有高危害性隐患的多氯联苯污染,主要是与缺乏环保措施的拆解废旧家电活动有关。
“酸雨不仅使土壤养分贫化,土壤退化,还会激活土壤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增加农作物的吸收累积量”,“多氯联苯在生物链中具有很强的浓集放大能力,尤其可以高倍富集于高等动物的脂肪、内脏中”,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运用高科技手段来解读从大气、土壤到农作物、人类这一循环链中的系列问题。
面对已经“透明”的土地、“透明”的环境,有利于我们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调查报告解剖了玉环文旦、诸暨香榧、临安小核桃、长兴银杏、常山胡柚等多种我省名优特农产品的地质背景,原来这些名优特农产品的生长,不仅要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还得有相关的地质条件。浙江名优特农产品的适生环境也就更加“透明”了。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还第一次发现浙江居然还有富硒土壤,而且面积还相当大,达到了7654平方公里。祖祖辈辈在这些土地上种地的人,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是富硒土壤,更不知道自己种出来的农产品是富硒食品。种的人不知道,吃的人就更不知道了。
运用高科技手段,借助多学科合作,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将土地中的问题、土地中的资源、土地与地质的关系、农作物与地质的关系,等等,都“透明”地摆放到人们的眼前。
让土地产生更高效益农业也讲求“腾笼换鸟”
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玻璃浙江”,当然,造就“玻璃浙江”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农业可持续、高效率地发展。
对于不适合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土地,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给出了这样一些科研成果,提出了对一些城市周边土地调整建议。除了将不适合种植无公害农作物的土地调整为林业用地或建设用地外,研究人员还建议:“开展污染土地修复技术的研究。”
根据我省名特优农产品的适生环境,研究人员认为,农业也要“腾笼换鸟”,要在科学的规划下,让土地产生更高的效益。由此,调查报告从总体上划定了可以拓展名特优农产品的土地。
“诸暨香榧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306平方公里;玉环文旦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88平方公里;长兴银杏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常山胡柚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杭州市萧山区则根据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在全区作出了“花卉、苗木、蔬菜东扩南移”的大调整方案,并把适合种植大青梅的13万亩土地,规划进青梅种植区内。
农业地质调查不仅第一次发现了我省有大面积的富硒土壤,还通过科技手段检测到这些土地上种植的不少农作物已经是富硒食品,如海宁、平湖、诸暨的水稻,金华的葡萄,衢州、开化的茶叶,龙游的志棠白莲,瑞安的马蹄笋,天目山竹笋,慈溪的西兰花等,不用再添加外源硒,这些农产品的含硒量已经达到了标注富硒农产品的标准,从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还揭示了近些年农村化肥过度使用的严峻问题,“我省目前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为了防止化肥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对2002年全省81个县(市、区)平均每公顷化肥用量资料进行统计,超过化肥用量安全上限1至6倍的县(市、区)占56%;超过7至42倍的占42%。”
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的成本、农民的负担,而且还会损害土地,从而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认为: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既保护土地,又改善环境,同时也降低农业成本。
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还在总体把握全省土地、环境的情况下,提出大的农业区划建议,将我省农业区域划分为:一、浙北地区都市型、外向型特色农业区;二、浙东沿海地区城郊型、外向型特色农业区;三、浙中、西南部地区综合型、生态特色农业区。还包括具体的13个农业亚区。
要数量更要质量让每一块农田都“透明”起来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给出了一个“玻璃浙江”,也给出了许多全新的问题,确切地说是全新的课题。
比如,以往我们讲保护土地,保护农田,主要是从数量上着眼加以保护,如今,我们通过“玻璃浙江”看到了土地质量,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办法来保护土地,保护农田。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与此相关的许多政策、法规。
由于农业地质环境是一个复杂开放式系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很大,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所以,对土地质量的监管也需要全天候的动态监管,“玻璃浙江”的建立已经为土地质量的动态监管奠定了科技基础,但是,动态监管还需要建设全省农业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还得建立权威的土地质量研究机构。
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着眼于摸清全省土地、环境的总体情况,用的是小比例尺,要使我省每一块农田都“透明”起来,每一户农户都能科学地种田,还需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大比例尺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
在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期间,萧山、平湖、龙游等县(市、区)已经在享用调查成果,品尝科学甜头,因为这些县(市、区)作为示范区,已经搞了大比例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如果我省各县(市、区)在以后几年都能在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大比例尺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那么,高科技的“数字农业”基础也就初步建立了。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用科学的数据、数字使浙江大地“透明”起来,使浙江的环境“透明”起来。当我们从电脑中看到这些“透明”的数据、“透明”的数字时,才会进一步理解“数字浙江”的深刻含义,才能够真正感悟到高科技“数字农业”的临近。
声音
用自然规律维护农业生态
同样的冬枣苗子,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东营、滨州北部会结出甜香脆爽的优质冬枣,而在其他地方则不尽然。考虑到目前大量珍贵地质资料尚“待字闺中”,有农业地质专家呼吁,当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应重视地质资料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军祥说,农业地质就是从地质角度研究农业的土、肥、水、种,它涉及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如,一块土壤在地质上是怎样形成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多少,适宜种植什么作物等。以山东为例,地质勘查部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结合找矿工作对山东省的土壤进行了间隔500米的网状调查,土壤取样深及地下1米至3米,初步查明这个省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及分布,为以后的农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上世纪80年代,又重点对沂水烟叶、肥城桃、莱阳梨、章丘大葱、乐陵小枣等名优特产的种植适应性进行调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则以县区为单位,进行了类似寿光蔬菜基地污染调查等综合性农业地质调查。
据介绍,目前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农业地质研究,保持了对土壤、地下水的动态检测,用以指导农业种植。我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已开始在城郊进行重金属污染调查,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在山东,农业地质也在悄悄发挥着指导作用。如,章丘市南部山区土层稀薄,雨水少,以种植业为主的当地百姓生活比较贫穷。地质勘查人员在调查后发现,当地土壤、水分条件较适宜香椿种植。现在,在地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种植香椿已成为当地人的首
编辑:红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