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落实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建设者们颇是费了不少心思:
——污水直排西溪的方式被彻底淘汰,管网被配置到湿地的每个角落。
——减少人为干扰,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环境。在一期工程3.46平方公里中,虾龙滩、朝天暮漾、费家塘等3个原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恢复区占了94%,2802棵柿子树一棵不少地保留了下来。
——湿地里的电线也改走地下,高压线也如此,1公里10万伏的电线走地下的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
——西溪周边将严格限制建筑物高度和房地产开发,要让老百姓看到的西溪,是一个一千年前的西溪景观。
——建立生态净化系统。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全部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既可恢复河渚芦花景致,又能进行水体净化。
——控制旅游人数。确定游客容量控制为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数控制为3000人左右。
——用柳树桩替代松木桩。柳树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这样不但护堤效果好,也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
——设置水禽栖息地。除了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外,还在农田、养殖场,甚至房子附近的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
……
每一个保护的细节背后,都凝聚着杭州人对西溪湿地无限的深情。王国平表示,要切实落实制定规划,加强立法,组建管理机构,改善湿地水质,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挖掘文化遗存,控制周边景观,打造“两基地一样板”(科普基地、研究基地,湿地公园样板),加强国内外交流;扩大公众参与这十项措施,使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成为一项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
西溪湿地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杨柳依依意留客,芦苇摇曳生娇姿。在西溪湿地,只一种绿色,就成为一个百看不厌的风景。每棵树、每朵花、每棵草都因了随意自在而风情万种,别具意味。随舟行在西溪湿地,你的眼睛会应接不暇,为千百种醉人的绿色,为各种纵情开放的花儿,还有那间或凌空而去的不知名的飞鸟景随舟转,处处风景似画,如诗如幻,像是走进了梦中的童话世界。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的当日,记者有幸走进了这幅图画。
被美景所打动的显然不是记者一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刚刚开园,就引来满堂喝彩。据调查,有九成多的游客对西溪表示满意,半数以上的人表示重游。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凡是到西溪去过的,都为西溪的美景所陶醉,更为政府为恢复保留这块湿地的良苦用心所感动。在黄金周期间,西溪湿地成为杭州旅游的新宠,虽然早就采取了限客措施,5月1日至7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平均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
“我看过很多湿地,大同小异,比如都要造许多宾馆、饭店、娱乐场所,但在西溪我却没发现这种情况,处处都考虑到了保护原始生态和自然环境。上次来,植物长得没这么好,我很担心,到底生态这块搞得怎么样,会不会有太多人为的痕迹?这次我看到西溪规划图纸时,已经觉得蛮不错了,但还是有点担心,万一不能完全按规划做怎么办?现在实地考察后,我连最后一点点剩余的担心也没有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