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
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如何在更大的区域内研究好桥头堡地区的功能和层级定位。研究门户地区功能定位、发展层级、承载能力,要在更大的层面中去做好分析和定位,而不是把所有能想象的好东西全堆到这个地方来。
如何优化轨道交通和城市路网的设计。在交通组织上强化功能,重点研究如何尽量化解过境大交通的不利分割的影响。
要优化开发规模和用地模式和开发时序。在大规模的城市外延扩张高潮已经过去的背景下,城镇化减速,思考控制好开发规模,选择好的紧凑集约、弹性的用地模式和开发模式。
陈伟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桥头堡地区基础条件很好,利用江河、农田、公园、湿地、青山等有限的公共资源打造门户区域,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在功能定位上,要突出形象,符合市场需求。既要为周边生活服务作配套,又要与产业服务相结合。
在空间布局上,土地要集约利用,可采用大疏大密格局。要研究借钱塘江及滨江公园自然风景,要研究如何借景,打造新区特色、凸显魅力。
在高度强度控制上,不以所谓的标志性建筑而动辄塑造超高建筑,要充分结合农田、水系、江河、湿地等环境生态因素,塑造高度适宜、景观优美的新城形象。
高群: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桥头堡地区相对来说是一个临水地区,离大江东产业园区还有一定距离,各方面配套比较薄弱,针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配套设施相对差的难点,规划方案要考虑项目启动、落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可操作性。
作为门户地区的重要形象,要抓住基地三个方面特征进行深入规划,一是临江近山,对打造山水文化的特色,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二是生态田园,“东城西园”,东部是以城市开发为主,西部以生态田园为主,如何打造和融合这两个特色,值得研究;三是平原水网,利用基地成网水系,打造具体新江南的特色景观。
黄卫东:深圳市城市规划院常务副院长、副总规划师
强调更生态、更低碳的建设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基地本身生态禀赋良好,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并不仅仅是标志高楼的打造,应注重整体轻松、愉悦的心境,发展田园牧歌形态、凸显城市肌理。可借鉴西方小城镇开发模式,循序渐进,彰显亲和与乡愁。
要重视东西向公共空间的塑造,做好有利于城市服务设施凝聚的文章。
要处理好江滨公园与城市、产业、人口发展的关系。生态嵌入城市,城市中融入生态。
徐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突破传统概念,避免大轴线对称、方格网、行列式、超高层的“英雄主义”。
控制体量,保留生态基底,多做山水、农田、河流的文章,发挥门户区的功能作用。大江东地区的山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即青龙山、白虎山。新城的建成意味着城市中间有山,所以山要保下来,并通过河道让山和城之间有渗透、过渡。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渊源,围绕水质做生态、做形态、做业态。
做优复合社区概念,产业、服务互相结合,真正做到“产城融合”。
朱小康: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把握大江东智慧和生态两大特点,尤其是这个门户地区。绝对不能把这个地区做成中心,要突出重点,开启城市门户,提升新城形象。
在交通方面,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通盘设计门户区域互通形式,做好滨江二路快速路的有效衔接。二是调整、优化轨道交通,抓住轨道交通修编的机遇,着手高起点、高标准,研究好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线位走向等。
杨健: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桥头堡区块与四周的关系非常紧密,不可孤立。西连杭州主城区到下沙板块东接大江东核心区,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区,又具有门户形象。对区域用地布局应明确空间、生态、基础配套、城市开放空间等的要求及导向,指导新城今后开发建设,打造生活、生产的新高地。
需要注重新型城镇里的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避免传统手法,充分利用农田、园林、沿江等自然景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要条件。
下一步综合优化意见:
1、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研究该地区的功能与层级定位,处理好其与城市其他地区之间的功能分工关系。
2、研究化解快速交通对本基地分割的影响,促进城市整体空间秩序与氛围的形成;优化交通系统规划,并反馈上位规划进行调整完善。
3、关注对重点节点、界面的系统性设计,以建筑群体、农田、山体等的有机组合来塑造本地区整体门户形象。
4、优化开发规模、用地模式、开发时序,探索新背景下新城区的紧凑集约开发、弹性发展之道。
5、在遵守有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将基本农田、农居等限制条件转化为积极因素,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推荐阅读: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