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1日消息:走进舟山市普陀区塘头村,绿林修竹,一泓清水绕村而过。而1年前,这个村还是“下雨污水遍地流”的景象。如此大的变化,从何而来?
村旁一块种着凤尾鸢的田地惹人注目,这就是处理塘头村生活污水的生态湿地。通过它,村里的百户人家每天花不到2元钱的电费,就能处理污水。
今年初,舟山市启动了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根据计划,今年将完成96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渔农户近2万户。其中,采取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治理的有40个村。塘头村是其中之一。
“不到2元钱?”塘头村支书翁世福拿着电费单算来算去。他不敢相信,村里花费20多万元改造出了100平方米的小湿地,刚刚运行4个月,不需要人来看管,维护费用也低得超乎想象。“以前,听人说治污水动不动就要好多钱,现在看来,我们这个湿地便宜又好用。”
从2元钱这个“身价”,就可以看出湿地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家家户户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网收集。电泵提升后,污水统一进入沉淀池,然后进入湿地,经过植物、微生物的吸收,生活污水由此变成了清水。2元钱是电泵的电费,也是这中间唯一的花费。
投入虽少,成效却看得见。 “它就像一个‘自然净化器’,表面是绿地,里面却发生着看不见的巨大反应,吞进去污水,吐出来清水。”负责人工湿地技术的董事长陆效军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吐出的清水在哪里呢?奇怪的是,在人工湿地里,不仅看不到水,连土壤也没有。“我们的水是从湿地下面流出来的。如果水停留在表面,夏天会有蚊虫滋生。”陆效军打开了湿地旁边的一个井盖,清水正从里面汩汩流出。
记者接了一瓶经过处理的水,透过塑料瓶,水不仅清澈,而且没有任何气味。据悉,经过处理的污水已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
“以前村里污水靠蒸发,一下雨,就直接排进海里。现在有了生态湿地,村头的‘臭水塘’变成了‘小公园’。而且,我们都用处理过的水浇菜、浇花了。”说起本村的变化,村民何文候收不住话。
记者从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了解到,考虑到这一湿地处理模式运维成本低、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美化等优势,将在全市推广该治理模式。
推荐阅读: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