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土地瓶颈 争取集体农用地转国有
三垟湿地建设,土地瓶颈日益突出。“目前可利用开发建设的土地已基本征用完毕,湿地90.4%的土地都为限制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这将严重制约湿地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和统一管理。”金叶斌说。
翻开三垟湿地的土地账,湿地内的陆地面积约11830亩,已征收土地2250亩,主要用于公园、道路和出入口等湿地保护配套建设;现有村庄集体建设用地2250亩,集体农用地7330亩(其中基本农田2300亩,其他农用地5030亩)。
金叶斌说,三垟湿地保护建设主要是以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的绿化工程为主,为此希望采取土地只征不转政策,对三垟湿地范围内除基本农田外的集体农用地一次性征收,作为一个批次上报国务院审批,用于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如果征转方案获批,将有利于湿地内的生态修复。据悉,目前湿地多为瓯柑种植,农作物品种单一,湿地河岸冲塌严重,村民传统种植造成较大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一次性征收后,将按照规划统筹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更好地保护三垟湿地资源。
我市将力争用四年时间,将三垟湿地打造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美丽浙南水乡的样板和靓丽山水智城的“绿肺”。
为求生态,总体划分为外围缓冲隔离区(含入口管理服务区和旅游接待区)、保育区繁育区、游览观赏区、发展控制区,并增加隔离区、保育区、繁育区面积,迁出湿地内所有村庄人口,合理利用村落建筑现状,适度开发。
为求野趣,将在景观塑造上凸显“橘浦芳洲、白鹭野鸭、菱角莲藕、河网人家”的特色,通过植物群落的配植、乡土建筑的营造、地形地貌的保护重构,优化丰富湿地景观。
为求自然,湿地内建筑将以温州本地特色民居为主,设计慢行道和水上旅游航道,并在交通上完善湿地内外、不同交通方式的组织转换。
推荐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