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的背后,是萧山人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是近年来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卓然成效!
农村集镇“大整容”为圆美丽乡村梦
“以前,屋后到处都是污水横流,又臭又脏。尤其是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我们都不敢开窗。不过,村里投资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之后,现在我们再也不用烦恼了。”戴村镇沈村村村民沈子才欣喜地诉说着这些年来村里生活污水处理所带来的变化。
沈村村是萧山南片的一座小村庄,全村共有农户近600户,常住人口达到1734人,每天村民们做饭、洗衣、洗澡、冲洗厕所等产生的废水约有200吨。以前,这些污水或随地乱倒,或直排河道,最终对地下水源产生严重污染。不过,自从村里实施截污纳管工程,采用了人工湿地和无动力厌氧组合治污模式之后,这些生活污水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工湿地和无动力厌氧组合治污模式呢?据该村工作人员介绍,村里各家各户的污水首先会汇集到一条纳污的总管道中,然后流向一处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池,经过沉淀、兼氧、厌氧等集中处理,再到人工湿地进行最后的处理,最终排到河道。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记者找到了一处用白色栅栏围起来的“小花园”,这里就是所谓的人工湿地。从进水口开始,记者发现,到最后出水口那里,水变得更加清澈,异味也逐渐消失了。“通俗地来说,我们就是请了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让它们一起吃掉污水里的脏东西,实现污水净化。”工作人员表示。
据悉,包括沈村村在内的,我区基本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全区共有301个村。而这个数据占到行政村总数的七成以上。针对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我区已经确定并投入使用了三种因地制宜的治污模式:微动力处理模式,即在厌氧池的基础上加装微动力(包括常规电力和太阳能动力);人工湿地和无动力厌氧组合模式;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
每年大手笔的投入,换来的是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人居环境。而完善设施,开展污水收集处理只是我区推进生态村创建的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区合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始终以改善农村、集镇环境面貌、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紧紧围绕“五整治一提高”,大力推进“户投、村收、镇转、区处置”的垃圾无害化、多元化处置模式。全面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封堵内河排污口;建立河道疏浚、保洁长效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引配水制度;有计划地实施了城乡河道综合整治、生态化改造工程。这些扎实的措施,切实改善了生态人居环境,让老百姓尝到了生态文明的甜头。
行业淘汰再谋出路 为绿色经济崛起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去年7月份,我区正式出台《萧山区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意见》,这意味着区内现有的一批传统落后的产业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造纸、印染、化工、铸造这四大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首当其冲。在这场产业“优胜劣汰”的倒逼下,传统的高能耗、高消费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更多的企业开始走上一条生态化改造的道路。位于楼塔镇的一家造纸企业就是一个典型。“我们准备进入纺织行业,做金边装饰品。”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楼塔的花边装饰品很有名,但做金边的企业还不多。在经过初步的市场调研后,该企业确定了新的转型方向。目前,企业一边对造纸原厂进行改造,一边租用新厂房,并且从国内外购买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按照计划,未来下线的产品50%用于出口,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一家宁波外贸公司在跟其合作。
在行业实现淘汰、转型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正在对传统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换代”。杭州前进齿轮集团有限公司从2012年初开始,先后投入650万元更新锅炉设备,利用清洁能源天然气锅炉代替了传统的燃煤锅炉,大大降低了企业污染气体的排放。据统计,经过改造后,该企业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原先的426毫克/立方米,到如今最多排放11毫克/立方米,烟尘也几乎实现了“零排放”。目前,全区已经有111家企业194台燃煤锅炉被列入“煤改气”工程范围。一旦全部实现“煤改气”,一年理论上可减少12万吨的用煤量,同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500吨。
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目前我区已有150多家企业在此次“淘汰落后产能”战役中完成了停产、拆除设备,比原计划多关停80%;有360余家企业实现整治
提升。根据上述《实施意见》的明确要求,淘汰整治落后产能,实质上是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腾出土地、能源、环境等必要资源。也就是说,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下,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已经不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而是从传统的跑量转变为提质,剑指集约型增长方式,让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得益彰,打造绿色的经济增长极。
推荐阅读: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