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三
焦点关注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主要内容
关键思路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地工程、清静工程、环境安全工程、绿色创建系列工程、生态意识培育工程、生态制度建设工程。通过“九大工程”建设达到水清天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宜居
记者:拱墅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许明:建设生态宜居城区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之一。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梳理归纳了“九大工程”,即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地工程、清静工程、环境安全工程、绿色创建系列工程、生态意识培育工程、生态制度建设工程。
记者:“九大工程”中的第一项就是产业转型升级,这项工作如何开展?
许明: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提升,两手都要硬。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我们认为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很重要。我们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按照“完成一批、扫尾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实施半山和北大桥地区5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注:半山和北大桥为拱墅区两个老工业区块),加快实施重污染企业和涉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关停转迁,使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规划辖区建设项目布局,科学划分各类建设项目禁止准入、限制准入、优化准入和重点准入等区域,制定产业布局图;研究编制针对拱墅区实际的禁止、限制、鼓励等产业指导名录;严格招商引资环保准入门槛,把环境容量作为约束性指标,强化环评审查,坚决杜绝新的污染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按照《杭州市拱墅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要求,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产业,实现辖区产业根本转型。
在产业转型上,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成效明显。从2007年开始的两轮整治中,已关停搬迁各类污染企业516家。有的企业“搬”得我们心都疼,比如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和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年工业产值超100亿元,税收达14亿元,占全区税收的15%。为了拱墅区的生态宜居,我们今年忍痛将其关停搬迁。面对要GDP还是要生态文明的抉择时,我们选择了后者。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企业都在关停搬迁中得到了升级和优化。如杭州大自然化工有限公司,原在北大桥的老厂区,废气污染比较大,周边都是新建起来的楼盘,居民常有投诉。企业搬迁后,产能扩大了3倍,产品1/3实现了出口,成为全国精细化工材料行业的冠军。原来的老厂区盖起了住宅楼,即将成为绿色居民小区。
记者: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水和气,请谈谈拱墅区“碧水工程”和最近的进展情况。
许明:拱墅区的“碧水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百里河道清水工程”,完成34条(段)河道整治;完成金昌路、婴儿港河等五大片区截污纳管,实施67个、总长5.7万余米污水收集系统的截污纳管,每年新增日截污量2.5万吨。科学规划并建设好八大引配水区块、61条河道、74个水质监测点、两个水质常规自动监测监控站,实现内河水质监测全覆盖。建立河道整治前后水质比对监控制度,将水质改善情况纳入整治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与河道整治验收及施工单位信用评价挂钩。
同时,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果,进一步重建和修复河道生态系统,逐步形成有鱼、有草、无黑臭、无病媒生物孳生的健康生态河道,在已有生态治理工程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区域实际的处理工艺模式。5年内,实施11条1.4万米河道生态治理。制定年度河道清淤疏浚计划,重点推进黑臭河道清淤疏浚,实施15条河道清淤疏浚,清淤23.9万立方米。加强河道日常监管,对全区河道、泵站、闸门、监测点及125个河道排口进行勘查,建立数字化档案,实现“一河一档”,落实长效动态监管;对现有污水管网,特别是老小区的截污纳管情况进行排查,制定对策逐一解决错接、漏接、管道破损、雨污合流等问题。
今年以来,我们又结合京杭大运河申遗和“清水治污”任务,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制定了截污纳管清洁水体三年行动计划,全市首推“河长制”,提出了“污水不出自家门”的口号。全区15条黑臭河道,已完成12条河道的黑臭清除工作。对6条河道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其中一条位于北大桥整治区内的后横港河,通过排水降水位,种植改良水质的水生植物,布置排污口预处理设施,投放鱼类螺贝类,已让水环境恢复形成生物链。今年12月初,这条河道通过杭州市相关部门的验收,成为杭州市区首条生态示范河道,成为可游泳的河。
记者:请您谈谈拱墅区的“蓝天工程”和最近所取得的成效。
许明:今年入冬以来,杭州市区出现了几次重度污染天气,百姓对头上的蓝天也越来越关心。在“蓝天工程”中,我们首先是对扬尘实施7个100%监管,即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砂土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拆除工程100%洒水,出工地运输车辆100%冲洗,暂不开发的场地100%绿化,道路清洁实施100%冲洗。特别强化工地进出车辆以及工地沿线的道路洒水频次。探索扬尘管理新机制,完善和推广工地在线监控体系,加大对违反扬尘和渣土管理规定的工地查处力度。实施建筑施工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向开展绿色工地创建的单位开辟相关许可绿色通道。
其次,加强工业废气防控,加快推进“无燃煤区”建设,深化热电脱硝设施改造,进一步巩固燃煤锅炉的除尘、脱硫工作,强化在线监控管理,脱硫设施稳定运行率要达到95%以上。加强工业企业有机废气收集治理,增强废气净化效果,建立区域、行业大气环境整治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挂牌督办制。逐步优化餐饮布局,减少餐饮服务业废气污染扰民,确保餐饮业新项目稳定达标排放。
第三,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实施渣土违法整治行动,在关键道路设固定和流动卡口,按照“六个不准”和“六个严禁”的要求,开展针对渣土运输车辆的联勤执法。探索推行渣土车实施统一全封闭改装,减少运输抛洒造成的扬尘污染。开展堆场整治,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工业煤堆、矿堆、灰堆和露天堆场、仓库,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围挡、进行覆盖或洒水降尘,严控露天堆场扬尘污染。实施油气回收工程及监管,加大加油站、储油库等重点单位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加油站(库)、油罐车油气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同时,完善大气监测网络。
今年以来,通过对建筑工地扬尘多次检查发现,在建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全数挂设密目式安全网,施工现场道路硬化到位,裸露土方进行密目网覆盖或绿化,施工围挡设置到位,临街围挡做到“美化、亮化、序化”等。相关部门对近200个工地进行了专项检查并打分。此举严厉打击了渣土违法运输行为,对渣土运输车辆密闭不严、未实施密闭措施、未办理渣土处置手续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有效遏制了渣土违法运输行为。今年以来,共查处无证承运渣土类案件100多件,罚款达人民币60多万元;对9件运输车辆未冲洗干净驶离工地的行为进行了查处。
值得一提的是,两轮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对蓝天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已关停转迁的516家各类污染企业中,约有半数企业有废气排放。规模较大的有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协联热电等。今年11月底,全球最大玻璃纤维供应商——欧文斯科宁复合材料杭州有限公司的窑炉正式停产,又一家较大废气排放企业全面关停。通过污染企业关停转迁、技术升级改造,每年累计削减废气排放量180亿标立方米,减少煤炭用量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1.3万吨。降尘数据从2010年的20吨/月·平方公里下降至6.52吨/月·平方公里。这个曾经遍布污染企业、满树叶都是烟灰的老工业区,今天正在逐渐变成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除以上三大工程外,绿地、清静、环境安全、绿色创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六大工程也都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拱墅人杰地灵,在京杭大运河南端创造了许多欣欣向荣的历史。在农耕文明时代,留下了米市巷、卖鱼桥、富义仓等地名,让人想起当年的富庶与繁华;在工业文明时代,半山和北大桥地区工业企业云集,工厂林立,机器隆隆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拱墅人照样一马当先,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正在加快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城区的各项目标,努力在践行生态文明中争当引领者,打造“美丽杭州实践区”。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