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在江南士族中的显赫地位,卢宅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有“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美誉。
建筑学家洪铁城在他的著作《经典卢宅》中指出,卢宅建筑一共有16个全国之最,其规划是中国建筑史上“最科学、最合理、最完美的范例之一”。
重生
政府斥资40亿,东阳大宅门涅槃重生
卢宅本在古东阳城东,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现在,卢宅成了东阳城的市中心。解放后,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老宅,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
“1963年,卢宅古建筑占地面积还有500多亩,现在只剩下核心区的84亩了。”东阳市卢宅保护利用管委会主任马景斌说。
除了人祸,还有天灾。1983年夏天,东阳发生大洪灾,大量民居倒塌。重建时因为缺乏规划,新建的房子基本都是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之后,村民陆续建起新房,对古宅原有风貌破坏巨大。环绕整个村庄的雅溪水,因为污染,成了臭水沟。
卢宅保护性重建,势在必行。
重建得到当地居民大力支持
“保护好利用好卢宅,是消除文物安全隐患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东阳将站在对历史、对子孙负责的高度,花大力气做好这件民心工程,擦亮卢宅这块金字招牌。”东阳市委市政府启动卢宅重建工程后,许多部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正府先后抽调了100多名工作人员,成立了综合协调等五个工作组。
“由于得到了广大居民的理解,拆迁工作进展迅速。一期360多户、近12万平方米被征收的房屋,即将完成拆除。”东阳市委副书记申屠福华表示,41户回迁户的协议,也在陆续签订中。
78岁的卢益生老人隔天就要到拆迁现场看看。“用不了多久,这里将会再现只在书上见过的卢宅风貌。”对未来,他充满期待。
尽可能恢复成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由于重建的需要,大量的历史信息被挖掘出来。
在重建相关负责人看来,重建不是简单地造房子,而是要根据历史信息,尽可能恢复卢宅明清时期的风貌。“三峰峙其南,两水环其北。”这是最基本的目标。
基于这个原则,五台堂、五云堂等3个主要厅堂将移址保护。而复原的厅堂,则将全部采用木头结构,用明清的修建方法予以修造。
道路和溪水,书院和园林等,也将按照家谱记载,按旧的布局原样修复。
复原部分主要用于拓展文化产业
“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展示东阳独特的文化魅力。”东阳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多个场合表示,恢复卢宅的旧貌的同时,也要激发其潜在的文化产业价值。
“首先是古民居文物展示基地,再是东阳民俗大观园。”马景斌告诉记者,具有东阳地方特色的婺剧、道情、花鼓等将在这里得到展现,“具有现代特色的茶馆、咖啡厅,以及古玩市场等也将有相应的区块。”
管委会还希望,将这里打造成文人雅士齐结之地。
业界纷纷赞成复原计划
“木雕总厂就建设在卢宅,厂区内原先也有几幢老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建设需要,也被拆掉了,直到现在都觉得很可惜。”原东阳集团董事长马樟云告诉记者,东阳是建筑之乡,也是工艺美术之乡,的确需要卢宅这样的文保单位,“这次政府的大手笔,我是非常赞成的,觉得很及时很必要。”
同样是从东阳走出来的建筑学家洪铁城,曾出版专著《经典卢宅》。得知卢宅重建,他也是深表赞成。
“希望尊重原来的空间格局、尺度比例,尽可能复原回步行时代、牛车时代的窄街窄巷。”另外,洪铁城还认为,所有的建筑尽可能不要超过二层,在注重空间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软件的建设,譬如恢复以前的手工业一条街等。
记者手记
复原古村就是传承文脉
似乎,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觉得珍惜。当城里的老建筑拆除得差不多时,才忽然想起,那些曾经寄托了我们无数乡思的老街旧巷,早已经湮灭殆尽。
东阳城内最著名的不知引来过多少文人骚客的新安街,如今只剩下一个叫桂陂的牌坊。还有已经消失的镇圣巷,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能够说出其名字的来历?在东阳中学,那些老院士使用过的老教室旧书桌,可曾还有踪迹?
面对东阳老城里林立的高楼,我有时会陷入某种莫名的惶恐,手心冒汗不止。
窃以为,大多数人的沉默,不是无知,更多的是虚伪的逃避和麻木的迁就。只不过遗憾的是,需要代代传承的一方水土,以及文脉,就此从你我的手掌间悄然滑落。
幸好,我们还有半个卢宅。幸好,我们终于要投资40亿元复原这个古村了。
推荐阅读: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