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洲公园里,由市民认种认养的树木
近几年,市区新增不少树种,这是市区水门头一带的樱花
中国园林网4月7日消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要于今年创成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本月,相关申报、迎检工作相继开始,“创园”、“创森”进入迎接“省考”的冲刺阶段——
绿色福利 以一种能切身感受的速度增长着
树木多了、绿意浓了、公园多了、景观美了……若问这两三年间温州哪方面变化最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城市绿化环境。
2010年10月,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包括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在内的“六城联创”工作,并旗帜鲜明地提出“生态建设,绿色先行;六城联创,种树当先”的理念。绿化,被作为温州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和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提上工作日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三年来,根据温州“山水城市、山水园林”的特点,我市在园林城市创建中坚持城市绿地建设和改造提升两手抓,从杨府山、白鹿洲等五大城市公园建设入手,相继启动牛山公园等十大山地公园建设和119个滨水公园改扩建工作,并结合“两拆两绿”“金角银边”等启动一批街头绿地(小游园)建设,累计新建绿地3008.5公顷,使城区绿量大幅增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绿地面积达650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764公顷,绿地率达31.89%,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5.60%和17.83平方米(按建成区204平方公里、人口155万计算),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满足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标准要求。
在园林城市创建基础上,森林城市创建按照“3年基本完成绿化建设任务、2015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城乡一体化绿化发展的要求,以城市绿化、城镇绿化、村庄绿化、公(铁)路绿化、江河岸绿化、海岸绿化、农田林网、平原片林、山地绿化、碳汇造林等十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2011~2012年,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31.3万亩,均超额完成当年市政府下达的造林任务。加上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去冬今春绿化造林工作,预计将如期完成阶段性目标。
当把这些抽象的数字与我们身处的环境相联系,呈现的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在城市,随着一批公园、绿地、小游园的建成投用,越来越多的市民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绿;在乡村,随着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的持续创建,过去的“脏乱差”变为今天绿意盎然的新貌;在城与乡之间,总长3500余公里的绿道网系统在不断拓展完善,让人们更方便地亲近自然……我们的“绿色福利”,正以一种能切身感受的速度增长着。
更多的参与平台带来更高的参与热情
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张宝贵的绿色名片,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则意味着环境更好、空气更清新、生活品质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都是“创园”、“创森”的直接受益者,也应成为“创园”、“创森”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从一开始,我市就把引导公众参与作为推动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创设平台和载体,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参与其中,而不仅是旁观者。如最近几年,在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示范下,不少机关事业单位都会在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组织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温州添绿。今年植树节期间,市林业局在鹿城区藤桥镇等地专门设立了7个义务植树基地,并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方便市民就近参加植树活动。
“事实上,比起现场种树,市民去购买碳汇,是一种更加低碳可行的植绿方式。”市林业局绿化造林处处长陈余钊说,这能避免大呼隆、非专业的植树带来的树木成活率低问题。
陈余钊所说的碳汇,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鲜事物,简单地说,就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2008年,我市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为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绿色碳基金专项。据林业部门统计,从2008年至2012年底,我市共筹集碳汇资金5975余万元,其中社会捐资达4475余万元,向以务实著称的温州人表现出对这一环保参与方式的极大认同。
因此,当今年我市作为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举办的第三届“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分会场之一,组织开展网上植树活动时,得到许多市民的热情响应,纷纷捐资购买碳汇。记者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了解到,从3月11日活动启动到现在,来自我市的网上捐赠已达2万余元,这尚不包括由温州方面接收的现场捐赠。
为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城市绿化建设,2011年,我市出台城市绿地认种认建认养管理办法,并开通网络认养平台,由市民个人、家庭、团体或单位自愿出资,负责一定面积绿地的建设或养护。这一新颖而有意义的形式吸引了许多市民及团体参与,纷纷捐资做树木的“养父母”,为公园绿地建设、古树名木保护等注入宝贵的“外血”。
2012年以来,市城管与执法局(园林局)还相继推出“十万棵树木认种”、“千棵绿苗进社区”、“创园”主题征文及摄影比赛等活动,为公众参与“创园”提供更多途径,为城市绿化建设筹集社会资金达3000多万元。
与政府的着力引导相对应的,是温州各界参与绿化热情的持续发酵。其中,曾因打造国内首个低碳市场并赴墨西哥坎昆参加全球气候大会而闻名的我市民营企业家白琼璟,是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发动下,去年,他所在的宏锦鞋材市场党员捐资20余万元,将附近一块废弃地改建成绿地,今年又出资认养了市场旁一处小公园。如今,白琼璟正与一些志同道合者筹划成立一支护绿志愿队,为缺少绿化养护的社区提供服务。
从细节做起让“绿满温州”由梦想照进现实
然而,正如硬币都有两面,在公众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整体明显增强的同时,在我们的身边,由于护绿意识不强、贪图一时方便等原因,一些损绿行为仍时有发生。
“一年下来,鹿城区范围内用于修补被市民踩踏损坏的绿化隔离带,光灌木就要15万株左右。”鹿城区园林绿化管理处主任李鲁琥心疼地告诉记者,市区车站大道的机非隔离绿化带被来来往往的人踩出上百条“小路”,而在锦绣路,中间绿化隔离带被横穿道路的人们踩出许多个大大的“豁口”。另外,像攀折花木、将机动车停泊在绿地上、将街头装点的花卉“带”回家、把树木当作晾衣杆晒衣晒被等,也时有发生。在他看来,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更影响了城市形象。
那么,在创省级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进入冲刺阶段、创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任务不轻的当下,我们每个人应该为“绿满温州”做些什么?
“城市要靠市民一起来打造和呵护,我们希望在千人绿化监督团之外,还能出现万人绿化志愿团,共同参与爱绿护绿,让温州从‘绿树成荫’更进一步,实现‘百花齐放’。”市城管与执法局副局长、市园林局局长陈琳说,这几年绿化建设投入很大,带来养护经费捉襟见肘,导致我市园林绿化仍停留在基础层面,在质量和品位上与先进城市比仍有较大差距。他认为,发动更多有能力的市民参与树木或绿地的认种认养,是推动园林城市创建向纵深推进的可行办法。“当然,市民在路上看到树倒了或绿化带被破坏了,给我们打个电话,使我们能及时施救,同样是爱绿护绿。”陈琳说。
“清明祭祖的时候不点香烛不放鞭炮,踏青春游的时候不在林区吸烟、不乱丢烟蒂,都是爱绿护绿的实际行动。”市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局长黄以平说。据他介绍,3月以来我市已发生森林火灾15起,除部分为农事用火引起外,还有一些就是由不文明祭祀引起的。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建青则认为,树木就像城市的“肺”,市民在自家屋顶、阳台或室内种种树、养养花,美化了家庭环境,同样是为绿满温州做贡献。
此外,在我市一些民间环保人士看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选择更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是每个普通人爱绿护绿的实际体现。刘谨是温大建工学院建筑节能研究所的一名教师,工作之余,他经常会与该学院学生志愿者一起到社区和中小学校宣传推广绿色低碳理念。他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回收利用纸张等,看上去是生活小事,却都是对树木的保护,是人人都能做的实事。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碳汇研究院副院长应苗苗则建议,市民可通过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绿色能源、选择更低碳的饮食等方式,减少自身碳排放,“为树木‘减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家园添绿。”
三年磨一剑,“创园”、“创森”即将迎来“省考”,能否顺利通过,将直接影响2015年的“国考”。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持续发力,紧盯目标查缺补漏、整改完善,而市民的全力支持和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爱护自家的花木一样去爱惜、保护身边的每一抹绿色,从不攀折花木、不踩踏绿化带这样的细节做起,“绿满温州”的美好梦想必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推荐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