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同里引“异类文化” 江南古镇患了“易性癖”?
市场动态

同里引“异类文化” 江南古镇患了“易性癖”?

来源: 江南时报 作者:严俨 华诚 日期: 2005-9-3 15:47:44

    浙江园林网7月3日消息: 从全国首家性博物馆落户再到杜月笙公馆的迁址。将这一系列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便是江南古镇同里。同里人一直以“江南古镇,历史文化悠久”而自豪。当地对外的宣传总是称其为“旧时江南,醇正水乡”。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同里古镇是否会迷失自我?

    同里性博物馆运行平稳  

    性博物馆建在原同里女子学校内,这里原先是苏州解放前惟一的女子学校,令同里人引以为荣。当记者来到这里时,三三两两的人正在馆内参观。馆设摆设错落有致,整洁有序是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     

    当初最终拍板决定性博物馆落户同里的是同里镇党委严书记,他至今仍对自己一年前的决定记忆犹新。当年,性博物馆最初开设在上海,占了两层楼面,但由于参观的人少,不得已博物馆只能把一楼的门面挪作它用,租给别人经营,面临着种种困境。

    “我开始时也持怀疑的态度,但我实地参观后,被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神所感动。”严书记说,从那时他便决定要将性博物馆迁到同里古镇上来,因为性博物馆不是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文化”。    

    一年来,性博物馆的经营情况开局良好,比原先在上海时好转了许多。性博物馆的合作者认为,性博物馆和千年古镇的结合是个正确的选择。    

    频引异类文化吸引游客    

    事实上,性博物馆落户同里,只是同里古镇“造博”计划的一部分。除性博物馆外,同里还建成了古风园。一些收藏爱好者和同里镇展开合作,由镇政府出地,收藏者出物,相继建成了床、木雕等主题展室。为此,前段时间,同里镇还请来了阮仪三、上海市收藏会会长吴少华、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钱公麟等文物收藏专家、资深人士,举行“同里馆藏文物鉴赏说明会”,鉴赏古风园内的藏品。

    另外,同里已和上海创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署合同,准备将安徽两座清代徽居移建至同里,取名“慧师园”。按相关人员的介绍,这两座徽居的艺术品位“将超过苏州东山的雕花楼”;除杜公馆外,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浙江海宁的故居也将落户同里。

    同里镇党委副书记、珍珠塔景点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后复认为,大规模的引进不会破坏古镇原有风貌,而是有益的补充。项后复说,引进景点一个大的背景是同里原有工厂的搬迁。他说,古镇原来虽然保持比较完好,但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化,还是对古镇的风貌产生了影响。当时,镇里工厂林立,和古宅比邻的这些“现代建筑”显得相当“刺眼”。

    从1996年开始,工厂的搬迁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最早的是镇上的水厂,日后在那里兴建起了明清一条街。    

    据项后复介绍,目前,同里镇一些有名的景点大多是建在原来工厂的旧址上。占地15亩的著名景点珍珠塔,原先是吴江电机厂;古风园原先是晶体管厂。“最主要的是这些工厂和古镇风貌极不协调。”项后复说。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古镇内工厂的搬迁已基本结束。在项后复看来,大规模引进让古镇,“既有古典园林,又有老房子,对古镇总体是个提升。”    

    同里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该人士说,江南目前共有六个古镇,苏州就有周庄、甪直、同里三个古镇。近年来,各地都重视古镇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因此,古镇游的竞争日趋激烈。“游客们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不然的话来了一趟,下次就不会来了。”该人士认为,这也是同里引进外来景点、景观的又一重要原因。

    最好顺延挖掘历史文化    

    从性博物馆到现在的杜月笙公馆迁移,同里在古镇水乡的旅游开发上应该是动足了脑筋。从市场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担心,同里的开发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自觉摒弃原有的特色,患上“易性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而失去了最本源、最有特色的文化异质和历史底蕴。

    对此,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季士家认为,这是破坏,得不偿失。季先生认为,这种举措和炒作对同里而言并无好处。同里的古色古香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为外界所认同,也是众多观光者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持他的特色或者沿着这种特色进行开发才是关键。或许这种“移植”从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轰动效应,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绝不是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破坏。

    季先生说,他心里一直琢磨,从历史角度来看,杜月笙基本上是一个反面人物。他与古镇同里有什么关系呢?是那里的人还是在那里生活过?如果东拉西扯,生硬地拉关系,即使拉上了“亲”,也还是与同里的特色融不了一起,那就是种破坏。去过周庄的人都说“周庄毁了”,因为“失真”了。没有了原汁原味,更多的是商业气息。据传说,苏州出过个沈万三,好了,也没考证,沈万三住的、吃的食品、用的东西全被“克隆”出来了。这不是历史,硬插上历史的标签也成不了历史,更多的是商家的商业噱头。文物的价值在于它的历史。举一个例子,考古学者掘到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钱币,你把它擦亮了再展示给别人看,其实它的价值在你磨亮后就不复存在,也就一文不值。同里的“移植”也是这个道理,破坏了古气古貌,同里就不是同里。就如现在的周庄,别人都觉得不像周庄了。周庄可视为借鉴的镜子。

    当然,周庄的开发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它的反面教训,可以警示浙江的乌镇、同里的开发。在同里的开发思路上,可找一些研究园林、建筑、文物的专家学者作进一步地探讨,这也是一种宣传,宣传效果应该胜过“移植”旧上海帮会杜月笙的“故居”。

    古镇风格不应千篇一律    

    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顾苏宁认为,无可厚非,但要掌握好度。顾先生指出,对历史文化古镇同里进行一些开发并无不妥,更无可指责。但最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度。将杜月笙住过的旧建筑迁过来,对古镇的特色不一定会有多大的伤害。顾先生也谈到了周庄,他说到了周庄,看到满大街叫卖猪头肉的、食品的,让文化人看不下去。相比较而言,同里的品位要高出周庄一筹。因为同靠历史吃饭的两个古镇,周庄走上了商业化之路,而同里打得是文化牌,此次将杜月笙的故居移过来,其实也在表明当地政府还是有沿着历史文化之路走下去的意识。

    当然,对古镇的开发,顾先生认为最好能对他的历史进行深挖。况且同里的历史就很深厚,也出过不少的名人。同里也可以多从这个角度考虑考虑。另外,在同里这样的古镇,最好不要大动土木,即使要修要建也最好修旧如旧,不破坏它的风格,对于这次迁移建筑也应尊重这个前提。

    不过,对于同里古镇的开发也有认为是十分成功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对于古镇的保护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阮仪三认为,苏州古镇保护从总体上来说较为成功。近年来,各镇相继开展了“三线入地”等工程,而同里引进新的景观,在不影响古镇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提升了同里整体的保护水平。

    苏州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文保专家说,古镇风貌应该不断的完善,而它们的风格不应千篇一律,“要有个性”。这位专家说,从历史角度看,古镇保护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今天引进些外来文化精品,百年过后,回过头来看,今天的这些所谓的外来文化早已根植当地,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专家强调,有一个前提是,引进的必须是精品,即这些建筑、文物等应该是艺术性、文化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反之,则会适得其反。

编辑:木麻黄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